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碳達峰要防止“攀高峰”
4月15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2021碳中和高峰論壇”上稱,目前中國距離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已不足十年,完成任務時間緊、任務重、挑戰大。同時,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時間,比主要發達國家用時大大縮短。李高稱,這既要求中國的碳達峰必須是高質量達峰,防止碳達峰變成“攀高峰”,還要在達峰后縮短平臺期,盡可能快地實現碳排放持續快速下降。
易綱:人民銀行計劃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
2021年4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召開“綠色金融和氣候政策”高級別研討會,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出席開幕式并致辭。易綱表示,人民銀行計劃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為碳減排提供一部分低成本資金。人民銀行還將通過商業信用評級、存款保險費率、公開市場操作抵押品框架等渠道加大對綠色金融的支持力度。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金融部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需要應對好一系列挑戰。
第一,在社會層面,綠色減排意識亟待提升。
第二,在市場層面,要充分發揮碳市場的定價作用。只有對碳排放合理定價,才能引導資源合理配置。目前,我國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剛剛起步,需要進一步發揮碳市場的金融屬性。
第三,在機構層面,氣候信息披露需要進一步完善。披露主體的范圍要擴大,覆蓋上市公司、金融機構等各類主體,披露方式要逐步從自愿披露向強制披露轉變。
第四,在風險管理層面,需要密切關注化石燃料相關的轉型風險。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八成是化石燃料,主要是煤炭。據估測,到2060年,化石燃料占比將不足20%。中國金融機構持有了一些高碳資產,綠色轉型帶來的資產價值變化風險等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COP15科學論壇開幕式上視頻致辭
4月13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平行活動科學論壇線上會議(以下簡稱科學論壇)開幕。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受邀代表COP15東道國和候任主席國以及生態環境部在開幕式上視頻致辭。
黃潤秋表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關系著地球家園的未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引發國際社會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反思,我們必須從根本上重新思考人類與生物、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的關系。
黃潤秋強調,地球是全人類的共同家園。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0年9月30日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呼吁,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中國經驗和中國擔當為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信心和力量。當前,國際社會正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努力遏制和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2050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好愿景作出貢獻。我們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守護好地球這顆藍色星球。
生態環境部召開“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編制領導小組會
4月13日,生態環境部召開“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編制領導小組會,聽取規劃編制進展情況匯報和各部門單位意見建議,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葉民主持會議并講話。
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基本思路和目標任務。根據規劃,“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監測將重點在三個方面突破提升。
一是提升整體性,構建“大監測”格局。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履責、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積極履行主責部門職能,充分發揮相關部門優勢,統籌協調推進監測站網銜接布局、技術方法集成統一、數據信息互聯共享。厘清中央和地方事權,壓實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主體責任,有序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監測服務。
二是提升系統性,補齊“生態”短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著眼“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統籌推進環境質量、生態質量、污染源監測與評價。重點完善生態質量指標體系和評價辦法,加快形成天地一體化生態質量監測能力,全面支撐生態保護監管。
三是提升協同性,加快“高質量”轉型。圍繞“減污降碳”總要求,抓緊研究建立碳監測評估體系,結合常規監測網絡統籌布局。緊扣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地下水、水生態調查監測預警和新污染物監測試點示范。提升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區域一體化監測能力,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