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滿足新時代科學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4月3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8年《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提供中國、亞洲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科學客觀地反映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
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
大氣圈層
1.中國升溫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17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約1.1℃,為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非厄爾尼諾年份。
2017年,亞洲陸地表面平均氣溫是1901年以來的第三高值;中國屬異常偏暖年份。1951至2017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平均每10年升高0.24℃,升溫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中國北方增溫速率明顯大于南方地區,西部地區大于東部,其中青藏地區增溫速率最大。
1850-2017年全球表面年平均溫度距平
1901-2017年亞洲陸地表面年平均氣溫距平
1901-2017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溫度距平
2.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
1961-2017年,中國極端強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極端低溫事件顯著減少,極端高溫事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明顯增多,北方沙塵日數明顯呈減少趨勢;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登陸中國臺風的平均強度明顯增強。
2017年6月29日-7月2日強降水引發湖南長沙洪澇災害
2017年第13號強臺風“天鴿”登陸廣東珠海
3.中國氣候風險水平呈升高趨勢
1961-2017年,中國氣候風險總體呈升高趨勢,且階段性變化較為明顯,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氣候風險低,90年代初以來氣候風險高。2017年,我國高溫風險高,雨澇風險一般,臺風風險較低,干旱和低溫冰凍風險低,全國綜合氣候風險指數為5.0,屬一般等級。
1961-2017年中國氣候風險指數變化
海洋圈層
1.海溫
1870-2017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表現為顯著升高趨勢,并伴隨年代際變化特征,2000年之后海溫持續偏高。2017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比常年值偏高0.22℃,為1870年以來的第三高值,僅低于2016和2015年。
2017年全球海表溫度距平分布
海洋變暖引發大面積珊瑚白化
2.海平面
1980-2017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平均上升速率為3.3毫米/年。2017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1993-2011年平均值高58毫米,為1980年以來的第四高位。
冰凍圈
1.海冰
1979-2017年,北極海冰范圍(海冰密集度≥15%的區域)呈一致性的下降趨勢。2017年3月,北極海冰范圍為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小值。
南極海冰范圍總體呈上升趨勢。但2017年南極海冰范圍異常偏小,其中2017年9月,海冰范圍為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同期次小值;3月,為同期最小值。
1979-2017年9月和3月南極海冰范圍變化
2.冰川凍土
中國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簡稱1號冰川)是全球40條參照冰川之一。1960-2017年,1號冰川經歷了兩次加速消融過程。由于強烈消融,1號冰川在1993年分裂為東、西兩支;2017年,東、西支分別退縮了7.5米和4.5米。1號冰川處于高物質虧損狀態。
1981-2017年,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活動層厚度呈明顯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厚19.2厘米。活動層底部溫度呈上升趨勢,多年凍土退化明顯。
天山1號冰川(1962年)
天山1號冰川(2014年)
3.積雪
2000年以來,中國主要積雪區(青藏高原、東北和內蒙古,以及新疆地區)冬季積雪覆蓋率均呈不同程度增多趨勢。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新疆積雪區積雪覆蓋率為1990年以來的最高值。
1990-2017年冬季中國主要積雪區積雪覆蓋率距平百分率
陸地氣候生態環境
1.陸地植被
2017年,全國平均植被指數與2011年以來的同期平均值相比,冬季、春季和年平均指數均略有上升。
氣象衛星(FY-3B)監測2017年中國歸一化植被指數
2.地表水資源
1961-2017年,中國松花江、長江、珠江、東南諸河和西北內陸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量總體表現為增加趨勢,遼河、海河、黃河、淮河和西南諸河流域則表現為減少趨勢。
1961-2017年中國十大流域地表水資源量變化趨勢及2017年狀況
3.區域生態氣候
21世紀初以來,青海湖水位連續13年回升,2017年已接近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水位;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積總體呈減小趨勢;廣西石漠化區秋季植被指數呈增加趨勢,區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
1961-2017年青海湖水位變化
2000-2017年廣西石漠化區秋季植被指數變化
氣候變化驅動因子
1.溫室氣體
1990-2016年,中國瓦里關站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逐年穩定上升。2016年,瓦里關站大氣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年平均濃度分別為:404.4ppm、1907ppb和329.7ppb,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平均濃度大體相當,但均略高于2016年全球平均值。
1990-2016年中國瓦里關和美國夏威夷全球本底站大氣二氧化碳月均濃度變化
2.氣溶膠
大氣成分觀測顯示,2005-2017年,北京上甸子站、上海東灘站和廣東番禺站PM2.5年平均濃度年際波動明顯,2015-2017年PM2.5平均濃度較前期均有所下降。
2005-2017年北京上甸子站PM2.5年平均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