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化必須走低碳道路,如果繼續以高碳、高排放的發展模式搞城鎮化,能源安全、氣候安全將難以保障。”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14日做客齊魯大講壇時表示,低碳城鎮化建設有利于我國城鎮發展模式轉型,有助于推動城鎮化朝集約、智能、綠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前進,進一步提升我國城鎮化水平和質量。
潘家華表示,要實現低碳城鎮化,除了要在可再生能源、消費等層面采取措施,還要在城市規劃、資源分配、建筑質量等方面更加科學、合理和法制化。
經過數十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1.3%,城鎮化人口達6.9億。未來,我國的城鎮化比例仍將進一步提高。然而在我國這樣一個自然資源狀況差異巨大、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國土空間,實現13億人口的綠色城鎮化,意味著城市能源供給和生態環境將面臨更大挑戰。
潘家華說,我國在環境和資源上遇到的瓶頸之所以無法得到化解,原因在于以往的生產方式效率低下,在消費模式的選擇上,人們傾向于發達國家那種高消費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自然采取征服、破壞、改造的態度,致使人與自然的和諧被打破,人與人的和諧也難以形成。
“工業文明那種利潤最大化、財富線性積累的價值觀必然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不和諧,而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觀所尋求的是一種生態公正和社會公正。”潘家華說,在生態公正前提下的社會公正,就是財富不能為少數人積累和占有,不能只考慮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考慮社會利益的最大化,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
潘家華表示,我國絕大多數中小城市,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階段,需要大量能源和碳的存量積累,例如公路、鐵路、城市基礎設施、房屋建筑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將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
目前,國內不少城市把建設低碳生態城市作為實現減排目標的有效路徑。不少城市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出現了建高樓的熱潮。潘家華表示,土地集約度看似非常高,但把每噸水從地面提升到高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這是虛假的集約。“真正的低碳城市,應該是清潔的環境質量和生態保護、便捷舒適的交通系統、適合居住的綠色建筑、清潔高效的低碳能源、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他強調,建設生態城市必須避免“偽低碳”。
“實現綠色、低碳城鎮化的核心和難點在于‘低碳’二字。”潘家華說,低碳城市的關鍵首先在于城市體系的建立規劃,合理的空間格局和數量結構對低碳宜居至關重要,“如果我們的城鎮體系是不理性的、不合理的,所造成的結果必然是高碳的。”
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能源和碳的存量積累,是否意味著能耗增加?潘家華表示,實際上城鎮化帶來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是可以降低能耗的。“測算顯示,在同等生活水平下,農村居民的能耗水平要高于城市居民,當前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比農村居民高,所以能耗也高,短期內城鎮化可能帶來能耗的增長,但長期來看城鎮化是降低能耗的,是低碳的。”
“中國城鎮化必須走低碳道路,如果繼續以高碳、高排放的發展模式搞城鎮化,能源安全、氣候安全將難以保障。”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14日做客齊魯大講壇時表示,低碳城鎮化建設有利于我國城鎮發展模式轉型,有助于推動城鎮化朝集約、智能、綠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前進,進一步提升我國城鎮化水平和質量。
潘家華表示,要實現低碳城鎮化,除了要在可再生能源、消費等層面采取措施,還要在城市規劃、資源分配、建筑質量等方面更加科學、合理和法制化。
經過數十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1.3%,城鎮化人口達6.9億。未來,我國的城鎮化比例仍將進一步提高。然而在我國這樣一個自然資源狀況差異巨大、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國土空間,實現13億人口的綠色城鎮化,意味著城市能供給和生態環境將面臨更大挑戰。
潘家華說,我國在環境和資源上遇到的瓶頸之所以無法得到化解,原因在于以往的生產方式效率低下,在消費模式的選擇上,人們傾向于發達國家那種高消費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自然采取征服、破壞、改造的態度,致使人與自然的和諧被打破,人與人的和諧也難以形成。
“工業文明那種利潤最大化、財富線性積累的價值觀必然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不和諧,而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觀所尋求的是一種生態公正和社會公正。”潘家華說,在生態公正前提下的社會公正,就是財富不能為少數人積累和占有,不能只考慮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考慮社會利益的最大化,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
潘家華表示,我國絕大多數中小城市,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階段,需要大量能源和碳的存量積累,例如公路、鐵路、城市基礎設施、房屋建筑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將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
目前,國內不少城市把建設低碳生態城市作為實現減排目標的有效路徑。不少城市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出現了建高樓的熱潮。潘家華表示,土地集約度看似非常高,但把每噸水從地面提升到高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這是虛假的集約。“真正的低碳城市,應該是清潔的環境質量和生態保護、便捷舒適的交通系統、適合居住的綠色建筑、清潔高效的低碳能源、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他強調,建設生態城市必須避免“偽低碳”。
“實現綠色、低碳城鎮化的核心和難點在于‘低碳’二字。”潘家華說,低碳城市的關鍵首先在于城市體系的建立規劃,合理的空間格局和數量結構對低碳宜居至關重要,“如果我們的城鎮體系是不理性的、不合理的,所造成的結果必然是高碳的。”
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能源和碳的存量積累,是否意味著能耗增加?潘家華表示,實際上城鎮化帶來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是可以降低能耗的。“測算顯示,在同等生活水平下,農村居民的能耗水平要高于城市居民,當前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比農村居民高,所以能耗也高,短期內城鎮化可能帶來能耗的增長,但長期來看城鎮化是降低能耗的,是低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