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號文件日前正式發布。從全文看,與以往比,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有許多突出的環保亮點。文件的第二部分,大篇幅地提出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內容要求,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央一號文件環保亮點十足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近日發布,這是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號文件。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內容包括: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等六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
從全文看,與以往比,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有許多突出的環保亮點。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近幾年,我國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但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等問題仍很突出,增加產量與提升品質等矛盾急需破解。可以解讀為,當前農村農業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大的變化,出現許多新矛盾新問題。
從環保方面來說,一些地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到了極限,綠色生產跟不上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突出的是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供給側入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從根子上解決這些矛盾問題。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結構調整和改革兩大板塊。其中,農業供給側結構要推進“三大調整”。
調好生產方式,突出“綠”字。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既還歷史舊賬,也為子孫后代留生存和發展空間。文件提出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等。
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中高端供給,突出“優質專用”大宗農產品和“特色優勢”其他農產品的生產供給。文件提出要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字。著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三產深度融合,實現農業的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文件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等。
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第二部分,大篇幅地提出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內容要求,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這是以往所沒有的。
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大力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加快畜禽糞便集中處理,推動規模化大型沼氣健康發展。鼓勵各地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稈多元化利用補貼機制。
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加快建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和節水激勵機制。全面推行用水定額管理,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考核。實施第三次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
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繼續開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種植結構調整試點。擴大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試點范圍。
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推進山水林田湖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加快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啟動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落到實處。加強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生態修復治理,繼續開展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堅持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引導企業爭取國際有機農產品認證,加快提升國內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切實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推行農業良好生產規范,推廣生產記錄臺賬制度,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生產銷售使用有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