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提前兩年完成了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高級別會議上,中方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爭取于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專家表示,中國已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初步脫鉤,實現碳中和目標還需全社會協同努力。
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解振華12日在北京介紹,截至2019年,中國GDP較2005年增長約4倍,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48.1%。“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6.2億噸,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初步脫鉤。”
中方積極踐行低碳減排,已提前并超額完成了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可再生能源投資連續5年超過1000億美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世界一半以上。
談及“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路徑,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提出,這需要全社會在生活方式、經濟結構、能源技術革命等方面協同努力。“首先要通過人類的自身革命,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活方式。要加快結構的轉型,像綠色建筑、低碳交通、綠色低碳工業、綠色電力等。必須要加大技術創新,技術是能源消費革命、產業革命的最終的驅動力。體制機制要加快創新。”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合國內18家研究機構開展的“中國低碳發展戰略及轉型路徑”項目研究,12日在北京發布研究成果。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強調,能源轉型是關鍵環節。“碳達峰(的同時)我們經濟還要增長,能源需求還要增加,但是新增加的能源需求必須是非化石能源。能源需求增長的同時實現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加,所以我們單位GDP碳強度下降的速度要超過GDP的增速,這樣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被我們提高單位GDP碳排放的效益所抵消才能實現。”
另據了解,中國生態環境部將會同相關部門研究提出有力度的“十四五”碳排放目標,積極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并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